视觉批判导论(上)

吴琼

Language: Chinese

Published: Nov 30, 2022

Description:

- 编辑推荐 -

☆《雅克·拉康:阅读你的症状》作者吴琼教授视觉文化研究力作

☆诊断我们所置身的视觉时代的问题,揭示当代主体被幻化的异形

☆鞭辟入里、深入浅出的论述,搭配100多幅插图,函套精装呈现

★今天,视觉机器就像幽灵机器,它无所不在,它侵入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,捕捉着生命的点点滴滴,让人或生命变成了幽灵般的存在。就是说,所谓“消费社会”、“媒体帝国”、“图像时代”、“后现代主义”等描述在与视觉性相关联的时候,所指涉的绝不只是图像的空前繁殖,还包括现代社会以视觉作为建制模型实施的社会控制。

★……如同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单色或无色一样,在我们日常的观看行为中,纯粹的、不带欲望色彩的看也是不存在的,痴迷和恐惧、罪疚感和欣快感——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——总是同时并存于观看的行为中,它们往往构成一种共生性的效果,在并置性的运作中扭结着矛盾的双方,并以此来建构观看——尤其是不合法的或僭越性的看——之于我们的致命诱惑,而观看的故事时常就是在这里展开的。

★我们的观看从来都不是自足的和纯粹的,在个体的观看背后,总有着他人、社会及建制的多重目光交织,我们的主体性正是在他者的看和自我的看的相互叠置中建构出来的,我们在观看中完成的自我或主体确认其实是一次自我抛离的行为,在“我看故我在”的背后,总是伴随有“我不在故我看”和“我看故我不在”的存在论纠缠。

★现如今,图像的审美效能和快感生产被认为更多地充当了“屏幕”的功能,图像作为表征在揭示、显现某些东西的同时,也遮蔽、屏蔽了另一些东西,图像的可见性背后总隐含着不可见性的运作,而可见性本身就是对不可见性的运作,这是一个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双重运作,图像的政治内涵就是在这个双重运作中被偷偷地嵌入的。

★视觉文化研究发展至今,形态已经极为多样,其对待视觉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或媒介文化的立场也形形色色,但我更倾向于强调它批判性的一面。根本的一点就在于:如果我们承认今天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,那么,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批判将直接指证当代社会的“全景敞视主义”,指证包裹在我们的观看中的自恋和恋物癖好,亦指证当代主体已被幻化的异形。我同时也要强调一点:视觉文化研究不是疗伤的机器,它固然想要为我们提供一个走出镜城的策略,但对镜城幻影的痴迷已然成为存在或生活世界的一部分,我们充其量只能在“已然”的宿命中寻求一次次的逃逸,因为我们只要活着,就离不开视觉文化提供给我们的镜像。

- 内容简介 -

“视觉文化研究”(Visual Culture Studies)作为专指的一种学术思潮,兴起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西方,1990年代至21世纪初达至兴盛。如今,其势头已经渐弱,人们对它的新鲜感似乎已不如当初那么强烈,但由它构架的问题意识并未因此失效,而是以更为多样的方式在人文社科领域继续渗透和扩散。

本书则是围绕视觉文化研究所架构的主要问题所展开的研究。全书由一篇导论和六个章节构成:

导论勾勒了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、对象、基本架构和主要论题(比如,视觉中心主义批判,机器研究,建制研究,表征的政治,观看与认同)。在此意义上,它也是一份文献综述。

第一章“观看的故事”所关注的是“视觉性”的构成,也就是结构我们的视觉或观看行为的各层次或要素的功能性运作,并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考察这一运作,包括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检视。所以,在这个“观看的故事”中,并不存在一种连贯的艺术史或视觉史,也不存在一种连贯的艺术理论史或视觉理论史,本章只是挪用了一些历史片断来展开视觉性在历史当中的运作,更确切地说,也只有在历史当中,视觉性的运作才能得到具体的说明。

第二章以摄影、电影和电视为对象来探讨视觉机器的功能。19世纪中期以来,随着照相机、摄影机、电视机等现代视觉机器的发明及其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广泛运用,不仅人与对象的关系,就连人与世界的关系都被重新部署,它们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置和感官技术,而是一种可与身体进行能量交换的“热力学机器”,是已然被植入身体内部且通过控制视觉来进行身体规训的“拓殖机器”。

第三章围绕视觉文化的建制研究展开。艺术的社会学方面是艺术实践的构成部分,也是视觉“文化研究”的题中之义,“建制的目光”就是对这个主题的一个明示。审美场域的建制绝不只是一套美学或艺术体制,它还是社会建制的一部分,是社会用来建构主体及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装置系统。尤其在今天这个视觉化的时代,在这个因为过度的视觉化而滋生出种种暴露癖和窥视癖的社会中,建制的目光就是一道监视的目光,一道调节的目光,它调节力比多的流动,调节视觉驱力的走向,调节权力的分配和再生产。

第四章主要讨论观看与主体性的关系问题。观看与主体构成之间的关系是悖论性的,观看在结构主体性的同时,也把主体抛向了一种异在性。在视觉文化研究中,观看与主体性的关系一直是热门议题,它关涉主体构成的诸多方面,如主体的认同、幻象和快感的问题,视觉场域的建制、知识和权力的问题,图像编码的诱惑结构与询唤机制的问题,等等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,这一章主要在拉康精神分析学的语境中展开讨论,通过把构成主体性的诸要素嵌入观看的拓扑结构来思考观看的迷局,思考观看主体作为一个欲望主体的原罪和宿命。

第五章从不同的论述语境来厘定“fetishism”的性质及其构成机制,尤其要考察视觉场域中对象的物神化和奇观化运作,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主体的拜物或恋物式观看的构成及其效果。我们所谓的消费主义时代其实就是一个“新恋物时代”,拜物或恋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症状,不仅是社会或文化的症状,也是主体的症状、视觉的症状,因为我们的恋物式消费根本上离不开视觉机器的运作,离不开视界场域对于主体、物品及主体对物品的观看方式乃至消费方式的建构。以此言之,此处对拜物教/恋物癖的考察亦是对消费时代的视觉构成的一种反思,是对消费主义的拜物逻辑及其视觉调用的一种逆向运作。

第六章集中探讨视觉文化中的表征问题。不论是生产场域中可见性的构成还是交换场域中可见物的意义实现,图像都绝非单纯的再现物或表现物,亦非完全透明的交流工具,它们总在发挥一定的生产功能,既生产意义,也生产接收意义的主体,既生产所再现或表达的指涉物的“知识”,也生产接收“知识”的主体的欲望及其快感满足。图像表征不仅是一种符号运作,而且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生产相关的社会文化实践,它不仅要参与建构主体与世界的关系,而且直接生产与之相适应的主体类型。

总之,视觉文化研究发展至今,形态已经极为多样,其对待视觉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或媒介文化的立场也形形色色,但本书更倾向于强调它批判性的一面。根本的一点就在于:如果我们承认今天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,那么,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批判将直接指证当代社会的“全景敞视主义”,指证包裹在我们的观看中的自恋和恋物癖好,亦指证当代主体已被幻化的异形。本书同时也要强调一点:视觉文化研究不是疗伤的机器,它固然想要为我们提供一个走出镜城的策略,但对镜城幻影的痴迷已然成为存在或生活世界的一部分,我们充其量只能在“已然”的宿命中寻求一次次的逃逸,因为我们只要活着,就离不开视觉文化提供给我们的镜像。